2009/05/20

先知死,才知生--《美麗的賽登曼太太》(Poczatek),商周出版

C-マンション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1942年,被德軍佔領的華沙。在這裡,有波蘭人、猶太人還有德國人。故事主要在敘述賽登曼太太被專找猶太人的線民發現,因此被抓到蓋世太保處的三十六小時中,大家協助救出賽登曼太太的過程,也敘述了參與行動成員個人當時的心境、個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對這個世界,還有生與死的看法與感觸。

 

在看這個故事之前,除了學校教的課程之外,最有印象的就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電影《善意的謊言》(Jacob the liar)。飾演主角的羅賓‧威廉斯是個住在波蘭的猶太裔煎餅師傅,無意間在納粹那邊聽到俄軍距離不遠的消息,為了激起大家的信心,就散發了這個消息。但大家以為他私藏了收音機,因此就不斷跟他打聽消息,於是,他只好繼續編織謊言,帶給大家希望……。

 

jacob the liar

 

 

《美麗的賽登曼太太》又是以巨觀的方式,來描述這段歷史。全書篇幅不算特別長,但是閱讀的節奏卻是相當緩慢。作者一開始先用對話為引,白描出當時波蘭人對於德軍佔領的心態,一則以喜,因為不用在打仗了;一則以憂,因為波蘭從此要附庸於德國了。在這個情況下,身為波蘭人,對於德國人的態度是非常複雜的,複雜到連自己都沒辦法確認。

 

之後則是以第三人稱的手法,在故事緩慢前行的同時,一一介紹每個人的來歷與心境。作者花了極多的篇幅在每個人的個別故事,雖然有些有相關性存在,但是,一直要到故事的最後,我才知道這一段又一段的自述,才是故事的主軸,即是,強烈的種族主義與自我認同的歷程。

 

無論是波蘭人、猶太人或者是德國人,對於其他種族都沒有成見,只是忠實的實踐自己應該要完成的使命,無論使命是大是小,又或者根本沒有使命這種東西,要做的,就只是完成它罷了!

 

另外,故事的另一個重點,就是生與死。其中,有明知道回到猶太隔離區的下場就是一死卻還是毅然決然回去的男孩;有對猶太人沒有太大成見,但還是遵照上級指令撲殺猶太人的德國軍官,也有幫助猶太人而遭處死的波蘭人;甚至有身為猶太人,卻當線民在路上找尋猶太人報給德國人的人。

 

這些人們,有些在不久之後就因戰事而死,有些在戰後遭清算而死,也有些人過了很久才因年老而死。但也許是因為看過太多的死,或者在當下來說,生與死的界線實在太不清楚,每個人對於死,都抱持著很平淡的態度。

 

書中的主角帕韋克說:

『慶祝一個人沒有被殺,能慶祝多久呢?對於死亡的人來說,以何種方式跨過進入永的門檻根本無所謂……。一個於戰時在華沙街道上被槍殺的老人跟十幾年後死於癌症的同齡之人,他們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說不定被槍殺的那人還少受一點罪,恐懼的時間也較短……』

 

在現代社會來說,死是一件不可提的禁忌,雖然它存在,大家卻避免去觸及這個話題,也許因為時代與政治經濟環境的不同,而有些許差異。但是,看了這本小說,也許,我們對於生與死,以及自身存在的意義,會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因為有生與死,因此存在的意義更加重要,對於自己之於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如此重要?是否我們可以只以自身的存在以及對自己的自我實現而多努力一些?

 

看完這本小說之後,彷彿有無限的想法從腦中竄出,對於自身存在的意義,也許多了一點思考的空間。

 

附註:本書將於五月底由商周出版社出版,此書也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說」,名單中有《德語課》、《大亨小傳》等書。

 

延伸閱讀:

人生,無數的無奈--海上神殿by伊德方索‧法康尼斯

Just like us--巧克力戰爭by羅伯‧寇米耶by遠流出版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A-I 《從亞馬遜地區到靛藍群島》by 法蘭西瓦.普拉斯/時報出版

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by沙林傑(J.D.Salinger)麥田出版

The time machine/時間機器byH.G.Wells

沒有留言:

網頁